胶囊药可不可以掰开吃?
美食 2025-04-05 11:17:50 510 0
他告诉《中国科学报》:数学院有良好的科研评价体系、科学的后勤保障管理,对科研人员少干扰甚至不干扰。
而事实上,学术的互相评议,前人不传帮带,后人的学术水平就很难提升。很多时候整个链条尚未完全运转起来的情况下,仅仅看一个环节未免偏颇,因此不能把所有责任都推到中文期刊上。
一般投稿到中文期刊的论文不能超过8页,导致很多论文虎头蛇尾,是这样吗? 任胜利:这种情况确实存在。对比国际期刊的秒回,一些中文期刊的审稿时间长达9个月。如果哪一天中国的需求走在世界前沿,又能够在国内找到技术方案,那这些技术来自哪里,哪里就会形成新的舆论阵地。要保持科研平衡,就需要大量学者贡献时间、精力。有的导师会把期刊论文交给学生去审,是因为他们觉得审稿浪费时间。
让学者再去花时间,写一个很好的中文文章,这是对科技资源的浪费。建议青年科学家更多、更早地参与到中文期刊的建设中,如建立青年编委会或青年审稿人制度,让年轻有为的学者先参与进来,做期刊的审稿工作,提升中文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以获得广大科研人员和学生的认可。科技史学科的情况也类似。
定位不清,人才培养就容易出偏差。学科交叉非常必要,但学科的本和边界是不容轻视的。科技哲学等学科的专家为引进国外研究成果和建设科技史学科做出了重要贡献。80年代,科学家们支持理工农医的一级学科下设学科史(二级学科)。
科技史学科不招生本科生,其研究生培养须因材施教,扬长补短。如今,面对生存和发展的挑战,高等院校学者容易对学科定位有不同的考虑。
(5)在辩证唯物主义及历史唯物主义方面有一定素养。在国际上,也有不同的列法,毕业生被授予史学学位,或理学学位、工学学位、医学学位等。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农业文明研究院(农业遗产研究室)、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原工程发明史编纂委员会)、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史文献研究所等老店以及改革开放初期开始招生的中国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和西北大学等院校的科技史机构在构建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的学术传统和特色。再比如,科技考古是科技史与考古学的交叉领域,但本质上属于考古学。
作者:张柏春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9/6 9:12:32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老店仍需敬业的聪明人 ——也谈我国科技史学科的定位与建设 新一轮学科评估日益迫近,学科建设再次成为我国高等院校科学技术史博士培养点和硕士培养点热议的重要话题,其中涉及到学科定位、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和发展空间等关键问题。上世纪50年代,竺可桢、叶企孙、刘仙洲、李俨、谭其骧等科学家和史学家促成了科技史研究的职业化和学科的建制化,进行了学科的规划和布局。科技史是人们深入理解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一个很有效的路径。评估具有很强的指挥棒作用。
如果说科技史学科的定位是伪问题,那么,科技史学科点的定位倒是一个实际问题。除了德国马普学会、俄罗斯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各有一个较大的综合性研究所之外,其他国家的科技史学科普遍采取突出特色,精致发展的模式,重点发展一个或几个优势方向。
因此,科技史整体上列在中国历史学或世界历史学之下都不合适。科技史在国际上是个小众的学科,但投入产出比不错。
在此情况下,研究生毕业之后的持续充电就显得非常重要。历史学和哲学是性质不同的两个学科,科技史和科技哲学从对象上看是近亲,而从学科性质看却是远亲。它被列入理学或历史学都有合理性。学科评估使这类问题更加凸显。它既研究中国科技史,又研究世界科技史,学科上自成体系,且与多个史学一级学科相交叉。所以说,坐十年冷板凳是非常必要的。
科技史当然是历史学的一部分,但它以科学和技术为主要研究对象,起着沟通科学与人文的桥梁作用。相比之下,中国科学院实行以重大产出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和国际评估,鼓励基础类的研究所面向国际学术前沿,从事学术价值高、具有引领作用的学术研究,工作着力点在重要科研项目上。
科技史学科首先要构建史学的研究和教育体系,并突显出鲜明的科学技术特色。面向未来,我国科技史学科还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科技史学者应当肩负起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抓住发展机遇,在出人才、出成果和提升国际影响力等方面有更大的作为,谱写学科建设的新篇章。
事实上,我国科技史学科与科技界缘分颇深,主要是在科学家的倡导下发展起来的。人才培养和一流学科建设都须向世界先进水平看齐。
中国学者当以新的研究成果,对国际学术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并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学术话语权。1997年,又是在科学家们的鼎力支持下,科技史学科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理学一级学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不过,我国科技史学科在近些年出现了某种程度的碎片化现象,部分科技史学科点遇到了发展方向选择等实际问题或困惑。(作者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
(2)有古汉语、中国和世界历史的知识。在1200多所本科院校中,仅仅有12所大学有科技史博士培养点。
这与中华文明史很不相称,也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综合国力很不相称。经验表明,科技史研究生在毕业之后的前十年非常关键。
在20世纪的前40年,一些重要科学家以及少数史学家和文博学家开创了中国的科技史研究。我国科技史研究生培养,特别是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学制比较短,研究生教育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夹生饭现象。
科技史列为理学,这毫不影响科技史学者遵循历史学的学术规范和方法论,他们也追求新史料、新观点和新方法。在这一阶段,跟着学科带头人做工作,边研究边补课,扎扎实实地钻研,才可能厚积薄发,在四五十岁之后进入学术研究的黄金期,逐渐产出厚重的成果。它的服务对象首先是科技界及相关领域,支撑对象包括科技遗产(文化遗产)、科技哲学、科学社会学、科学传播、科学文化、科技政策与科技战略等学科或领域。例如,叶企孙先生曾在1964年强调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者应具备的5个条件: (1)有一门主科及一二门辅科的基本知识。
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目前,我国科技史学者规模不足千人,职业科技史学者大约有300多名。
培养一个比较成熟的工程师或医生,往往需要一个不短的实践过程。科学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研究领域,不是成熟的学科。
发展中的问题 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郭沫若先生早在1956年就强调:自然科学与技术史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这是一门最能直接为人民服务的历史科学。同时,一些学生不仅史学基础较差,而且还在语言等方面有明显的欠缺,写学术论文比较吃力。